情绪驱动型图文“深伪”传播机制初探——以某地食品企业“水源风险截图”为例

案例回顾与截图内容还原

7月中旬,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发生一起自来水异味事件,引发当地居民关注。然而,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一张“水源风险”网传截图突然出现,称余杭区良渚街道、仁和街道辖区内多家食品企业生产用水受到污染影响dutenews.com。该截图采用表格形式,列出了企业名称、所在街道、主要产品/品牌、用水量等级和水源风险等栏目:例如“农夫山泉(良渚)生产基地”被标注用水量等级“极高”、水源风险“中”等,dutenews.com;“杭州知味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速冻包点)被标注用水量“极高”、水源风险“高”;“祖名豆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用水量“高”、水源风险“高”等。不难看出,这张截图仿佛是一份权威部门整理的企业名单,结构清晰、要素齐备,极具迷惑性。截图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迅速引起公众对这些知名品牌食品安全的担忧。

在截图流传后,相关企业纷纷出面澄清,以正视听。农夫山泉方面第一时间回应称,公司在良渚街道并无生产基地,也不使用当地自来水源,传言不实dutenews.com。祖名豆制品公司亦发布郑重声明,明确指出公司在杭州的生产基地位于滨江区,与余杭区从未有任何生产或用水活动,“与网传所谓‘余杭水污染事件’无任何关联”dutenews.comyinsfinance.com。企业声明中强调,网络不实言论已对公司声誉及消费者认知造成误导,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请消费者放心购买yinsfinance.com。截至7月19日,多家涉事企业通过媒体或公告进行了辟谣澄清m.sohu.comyinsfinance.com。当地政府和水务部门也连续发布情况通报,解释自来水异味成因并对居民致歉,同时提醒公众“不信谣、不传谣”m.sohu.com。至此,这起因截图造谣引发的风波逐步平息。然而,其背后的图文设计策略和传播手法,值得我们深入复盘总结。

首先,从截图本身来看,其“仿真度”极高:表格格式仿佛出自官方文件,涵盖的信息要素专业详尽,包含了企业名称及地点、产品类别、用水情况、风险等级等,看似由监管部门内部统计而来。这种结构化呈现方式,远比普通的文字谣言更具有迷惑性和信任感。这张截图很可能是由不法分子通过图像编辑软件拼接真实元素生成:例如调用真实企业名称和Logo、套用官方通报的版式模板、填入耸动数据指标,从而营造出“官方内部资料外泄”的假象。一些细节设计也颇为讲究,例如用词专业(“用水量等级”“水源风险”)、数值标注模糊但暗示严重性(“极高”“高”等),加深受众的紧张情绪。整个图文呈现既有图像(表格截图)又有文字(风险提示),属于典型的“图文嫁接谣言”,通过视觉和文字双重信息叠加来增强可信度。这种策略迎合了受众偏好——相比纯文本,人们更倾向相信“有图有真相”的内容,因此在社交网络中更容易被快速分享cpd.com.cncpd.com.cn。该截图最初可能出现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私密渠道,经由熟人关系扩散,继而被上传至微博、论坛等公开平台,引发更大范围关注。在网络时代,图片截屏式谣言传播速度极快,往往几个小时内就能从少数人圈子扩散到公众视野,造成舆论轰动。

舆论链条分析:情绪引爆与消费恐慌

这张“水源风险”截图之所以能诱发大范围的公众情绪,很大程度上利用了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典型链条:恐慌心理的引爆舆论场的放大,进而导致消费恐慌和社会不安。具体机制可分解如下:

第一,引发原发恐慌

自来水异味事件本就触动公众敏感的生活安全神经,当相关谣言截图出现,将事态从“局部水质问题”一下拔高到“知名食品企业原料用水受污染”,这相当于给公众平添新的恐惧维度。食品安全历来是民众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有过往“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前车之鉴,群众对食品用水安全风吹草动皆高度紧张cpd.com.cn。截图中列举的农夫山泉、康师傅(顶益食品)等都是日常知名度极高的品牌,一旦被谣传“水源有风险”,极易瞬间刺破公众的安全感。正如有评论所指出的,公共安全类谣言往往从公众生命健康入手煽动恐慌cpd.com.cn。在这一案例中,截图通过专业信息包装,将食品水源污染的可能性以“内部名单”形式呈现,其隐含含义触目惊心:“连大品牌都被污水波及,谁还能幸免?”这种暗示使得居民很难保持理性,最初的恐慌心理由此被引爆。

第二,社交扩散与从众放大。

当恐慌情绪在少部分人中产生后,社交媒体的裂变扩散很快将其放大成群体性舆论浪潮。一方面,“熟人社交”链条上的信任放大效应起了作用:当人们在微信家族群、邻里群看到亲友转发截图并表达担忧时,更倾向于相信其真实性,进而跟风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层转发都附着着传播者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强化,使谣言逐渐“确证化”。另一方面,微博、贴吧等开放平台的推波助澜进一步加剧了恐慌蔓延。当越来越多人参与讨论、水源污染的话题登上热榜,舆论场进入高度激发态。此时,大众心理从“这可能是真的吗?”快速转变为“完了,这下糟了!”,群体恐慌取代了个体质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头条号、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时代,不实信息借助抓人眼球的标题和直观画面,更容易获得网民信任cpd.com.cn。某种程度上,“水源风险截图”就是一个流量驱动的导火索:不断有自媒体账号为蹭热度而转载渲染,以致谣言信息和真实情况交织,增加了公众分辨难度,形成谣言与恐慌的循环放大

第三,诱发消费恐慌与线下行为。

情绪在网络上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最终会反馈到现实行为中。这起事件就导致了明显的消费恐慌迹象:不少杭州市民开始对相关品牌产品心生疑虑,甚至出现抵制和抢购行为。有报道称,在自来水异味事件中,居民连夜去超市抢购瓶装水应急guancha.cn,可见大众对饮用水安全的恐惧。而当谣言波及瓶装水生产企业时,一些消费者可能进一步扩散恐慌,出现囤积其他品牌水、避免购买传言中涉及品牌食品的现象。虽然该截图谣言很快被澄清制止,但在短时间内仍可能对相关企业销售造成冲击。一家上市公司祖名股份就在声明中指出,不实传言已对消费者认知产生误导,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责任yinsfinance.com。可以说,消费恐慌是谣言链条的最后一环,也是危害最现实的一环:公众因恐惧而做出的非理性决策(抢水、退货、抵制某品牌等),会对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直接影响。总结而言,此次“水源风险截图”引发的舆论风波充分展示了一个情绪驱动型谣言的传播链条——从线上情绪引爆到线下恐慌行为,每一步都以公众日益升级的情绪为燃料,层层推进cpd.com.cn。理解这一链条,有助于我们在今后及时识别类似谣言苗头并加以遏制。

信息Deepfake:“结构伪真”图文操控的新特点

当我们谈及“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时,许多人第一反应是AI换脸视频。然而,本案例显示出另一种信息层面的“深伪”操控:不通过替换人物面孔,而是通过伪造信息结构和载体来制造逼真的虚假内容。可以将其称为“信息型Deepfake”或“结构伪真”——即利用真实场景的结构和格式,组合篡改后的内容以乱真。从近年情况看,这类图文深伪谣言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其一,内容载体高度仿真官方格式

不法分子善于套用官方权威发布形式来增加谣言可信度。例如本案中的企业名单截图,其格式神似政府内部文件,令人难辨真伪。再如同期在余杭水务事件中流传的另一张假冒警方《警情通报》截图news.southcn.com。该通报伪造了公安机关落款和公章,捏造称“杭州市余杭区自来水污染系人为事件,某干部将13处主城区水路接入下水粪水管网”,情节骇人news.southcn.com。不少群众初见时信以为真,一度引发更大恐慌,后经公安部门澄清此为彻头彻尾的虚假信息news.southcn.com。这些案例表明,“结构伪真”型谣言往往精心模仿官方通知、公文样式,包括版头标识、行文措辞、数据表格等细节,使人放松警惕。一旦形式上“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内容再夸张离谱也容易被相信。

其二,生成手段数字化、智能化

传统造假或许需要高超PS、美工技巧,而如今借助AI和数字工具,普通网民也能制作复杂谣言图文。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文本生成,可以轻易模仿新闻报道或官方通稿的语言风格cpd.com.cn;借助简单的截图编辑App即可拼接篡改图片内容。犯罪分子可能通过大语言模型生成措辞严谨的伪造公告,再用图像工具合成截图,使谣言内容“亦真亦假”。2023年甘肃平凉就破获一起案例:嫌疑人使用AI软件修改新闻时间、地点伪造“火车撞人致9死”的假新闻,甚至一稿多投在不同地区传播,造成恶劣影响cpd.com.cn。这说明AI的“赋能”使谣言制作的门槛和成本大大降低,深度合成技术不再只是换脸换声,也能用于生成文字和图片上的虚假信息fortinet.comcpd.com.cn。相比肉眼易辨别的粗劣谣言,这种智能生成的内容更加生动逼真,迷惑性更强。

其三,传播渠道趋于视觉化、多元化

在“眼见为实”的直觉心理驱动下,图像、视频形式的谣言更易获得用户信任和分享cpd.com.cn。目前短视频平台和图片社交已成为谣言传播的重灾区,许多谣言不再以长篇文字出现,而以截图、短视频、海报等直观形态传播。本案例中,网传截图通过朋友圈等渠道快速蔓延,就是利用了图像信息冲击力强、碎片化易扩散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图文深伪谣言往往是“组合拳”:文字、图片、视频相互佐证,增强虚假叙事的沉浸感。例如有人先发布伪造通报的图片,再配以煽动性文字说明,甚至有人伪装成“知情人”在评论中附和,使整个谣言链条自圆其说。未来随着深度合成(Deep Synthesis)技术的发展,甚至可能出现AI自动生成“官方文件截图”或伪造人物对话的视频,更难以甄别真伪fortinet.comkwm.com。这对传统依赖人工审核、人工辟谣的机制将是严峻挑战。

图:不法分子伪造的警方“警情通报”截图,格式仿真但内容纯属捏造,被官方标注为谣言。

综上,信息型Deepfake的本质是在内容上颠倒黑白,在形式上以假乱真。这类“结构伪真”谣言不仅误导公众,更有可能干扰正常社会运行和公共决策。一方面,我们需要技术手段来鉴别深伪内容(例如开发图像取证、区块链存证等机制),及时发现AI伪造的蛛丝马迹cpd.com.cn。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提高警惕,认识到截图≠真相:凡来源不明的图文信息,都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切勿仅凭“像官方”“像媒体报道”的表象就盲目信以为真。只有公众心理防线上筑起免疫,“图文Deepfake”才难以得逞。

民众信息判断力崩塌背后的认知机制

令人深思的是,这起谣言风波中相当一部分公众最初为何会轻信谣言、对权威辟谣反应迟钝?这暴露出当下民众信息判断力脆弱的现象。究其根源,涉及多个层面的认知偏差与信任危机

1. 信息匮乏与知识盲区

当自来水异味事件发生时,公众对事件真相知之甚少,存在信息真空。此时,一旦出现看似“内部消息”的截图,便容易填补人们认知空白,抢占先入为主的心智高地。心理学研究称之为“首因效应”:最早获得的信息往往形成刻板印象,后续即使有真实信息跟进也很难扭转piyao.org.cn。在本案中,不少人对自来水供应链和食品企业用水情况缺乏了解,不知道大型饮用水企业多取水于独立水源地、食品工厂也有严格过滤净化流程。因此,当谣言说“这些公司水源有风险”时,公众缺乏知识去质疑其合理性,反而觉得“有可能啊”。这种专业知识盲区让谣言有了可乘之机。此外,官方权威信息在事件初期供给不足、发布不及时,也使公众急于从非正式渠道寻找答案piyao.org.cn。当核心事实供给不足时,谣言很容易乘虚而入,占据公众认知高地piyao.org.cn。由此可见,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及时透明发布信息,才能补上知识盲区,防止判断力因信息不对称而崩塌。

2. 权威信任不足与“宁可信其有”心理

近年来一些社会事件中,官方话语公信力屡受挑战,部分民众对权威发布抱有怀疑惯性。这导致面对突发事件时,一些人倾向于优先相信“曝料”而非官方声明。在本案中,有居民在政府通报水质已恢复正常后仍将信将疑,反而对朋友圈未经证实的说法深信不疑。这种心理一方面源自“阴谋论偏好”:总觉得真相被隐瞒,流出的“内部截图”才揭示了幕后黑幕。另一方面也跟既往一些食品安全教训相关,使公众对企业声明产生天然不信任。这种信任缺失造成了判断力失衡:官方辟谣在谣言造成先入印象后往往显得苍白无力piyao.org.cn。尤其当辟谣内容与人们已有认知或猜想相左时,反而可能引发“抵触效应”,更坚定部分人相信谣言的真实性。这也是为什么警方和企业多次声明无用,有人仍散布谣言的原因。可见,重建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是当务之急。如果官方声音不能及时赢得可信度,民众判断力很容易继续被谣言牵着走。

3. 情绪驱动与社交同调

谣言之所以迷惑人心,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迎合、放大了人们内心已有的情绪。例如,本案戳中了公众对污染、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一旦情绪被挑动起来,人们的理性判断就会被情感淹没。心理学研究表明,负面情绪(恐慌、愤怒)会降低信息加工的理性层次,人们更倾向于以简单直觉而非批判思维来响应刺激。这种情况下,符合其情绪预期的信息(如谣言)就更容易被接受,而理性的反证则被忽视。更甚者,在社交媒体的同温层中,个体情绪会彼此强化,出现“从众效应”和“群体极化”:大家你一句我一言地诉说焦虑、指责企业政府,造成一种“众口一词”的假象,使得尚保持怀疑的人也不敢发表不同意见,逐渐丧失独立判断。社交压力和情绪裹挟进一步压垮了理性防线,使谣言如滚雪球般愈演愈真。因此,提高民众抵御情绪干扰的能力、塑造理性平和的舆论氛围,是防止判断力崩塌的重要一环。正如有分析指出的,谣言传播背后往往反映的是社会心理问题,疏导公众焦虑、重建理性心态比单纯信息纠错更为关键piyao.org.cn

4. 话语空间失序与传播噪音

当今信息传播高度碎片化、多元化。官方信息、媒体报道、自媒体帖文、私人聊天内容混杂在同一平台时,普通受众往往难以分辨消息源头的权威性。一些不负责的自媒体为博眼球,夸张炒作,进一步制造了信息泥沙俱下的局面。在本案中,就出现了大量自媒体账号跟风:“良渚水质”“企业污染”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纷纷涌现,个别还杜撰出“政府瞒报”“人祸导致”等骇人听闻的情节,使公众难辨真伪。可以说,当网络话语空间缺乏有效治理时,谣言常常能盖过真相的声音piyao.org.cn。真实信息往往严谨克制、不哗众取宠,而谣言为了吸引注意力充斥极端言辞和戏剧性要素cj.sina.com.cncpd.com.cn。在流量至上的算法推送下,越耸动的谣言越容易获得曝光,令理性澄清陷入“辟谣跑断腿”的被动。久而久之,民众获取的信息环境被噪音充斥,信息茧房效应让人更倾向接受迎合自己偏见的内容。这无疑削弱了全社会的信息鉴别力。所以,加强网络空间的秩序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可验证性,营造清朗的舆论场,才能让真相不至于淹没在谣言的海洋中。

综上,民众判断力崩塌不是偶然,其背后有认知供给、信任结构、情绪心理和舆论生态多方面的成因。我们需要从提升公众认知能力改善信任环境两端同时用力。一方面,加强科普教育与信息公开,填平知识鸿沟、消除误区,让谣言无空可钻;另一方面,政府、公信媒体要维护好公信力,用事实和真诚赢回应有信任。此外,倡导全民培养理性思辨精神,在纷繁信息中多一分质疑与求证,也是提高整体信息免疫力的关键步骤。只有当公众具备基本的谣言免疫力,类似事件中的判断力崩塌才会大大减少。

境外势力渗透与产业竞争背景探析

在剖析了谣言的内在传播机制后,还需警惕这类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更复杂背景。一些迹象表明,境外势力的介入力度、情绪操控策略以及产业竞争的暗流,都有可能在谣言推波助澜中扮演角色,值得深入研判。

(一)境外利益和认知战的阴影

当今国际博弈已从台前的军事、经济竞争,扩展到舆论场上的“认知作战”。境外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等经常利用大陆突发事件散布谣言,企图扰乱民心、削弱政府公信。此次杭州余杭水异味事件发生后,在海外社交平台和境外媒体上就出现了一些夸张失实的报道和阴谋论。例如,个别境外媒体炒作“自来水发臭是当局阴谋”之类荒诞说法,把正常事故渲染为政治事件。这类论调的用意是明显的,即趁机损害大陆政府形象、挑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这和近年来台湾方面积极演练的“灰色地带袭扰”和“认知战”不无契合之处——透过信息战手段分化大陆内部共识china.com.cnvoachinese.com。此外,类似“粪水系人为”这种专业且恶毒的谣言,有可能并非普通网民空穴来风,而是有外部势力有组织投入。公安机关通报称余杭“粪水谣言”已依法查处,但并未公布造谣者身份来源finance.sina.com.cn。我们不排除幕后有人受境外指使,以造谣手段制造恐慌、打击中国知名企业的可能性。毕竟早前就有案例:某些有关中国环境灾难或工程事故的谣言,其源头指向境外媒体cpd.com.cn。鉴于当前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应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类似事件:谣言很可能并非孤立的网络乱象,而是外部敌对势力认知战的一环。这提醒我们在追查谣言源头时要大胆深入,如发现境外背景,必须上升到维护国家舆论安全的高度来应对。

(二)情绪操控与社会分裂图谋

境外势力介入网络谣言,更深层的意图在于操控民众情绪,进而撕裂社会共识、削弱执政基础。比如本次谣言中,“自来水污染”话题很容易煽动公众对政府监管不力的愤怒情绪。再叠加假冒警情通报指称“内鬼作祟”,进一步激起大众对体制的不信任和恐慌。这种多层次情绪引导显然经过精心设计:先以恐惧打头(担心水污染危及生命安全),继而以愤怒跟进(指责官员故意投放粪水),最终以失望收尾(认为官方隐瞒真相、企业不可信)。如果这些情绪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而无人及时澄清,极端情况下可能转化为线下的抗议、抵制行为,造成社会对立。值得庆幸的是,杭州市政府和媒体在事件中较快行动,遏制了谣言扩散,但也要看到短暂时间内民众情绪已经被挑动的事实。在认知战策略里,塑造和利用负面情绪是一种惯用手法cpd.com.cn。纵观网上近期频发的谣言,很多都刻意挑动敏感矛盾、煽动情绪:比如性别对立类、干群冲突类谣言,大多击中社会敏感点以刺激公众神经cpd.com.cn。这些都与某些境外势力试图扰乱中国内部团结的目标相一致。可以说,每一起重大谣言事件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条情绪操控的暗线,有人企图借大众情绪使舆论场偏离理性。对此,我们需高度警觉,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感知研判,及时识别异常的情绪聚集和舆论走向,防范其演变为更大规模的社会事件。

(三)产业竞争与黑公关黑手

除了政治动机,商业利益驱动的谣言在食品行业并不鲜见。一些别有用心者可能利用突发事件散布针对特定企业的谣言,从中牟利或打压竞争对手。以本案为例,被卷入谣言的多是食品饮料行业头部企业,其股票价格、市值、市占率等都可能受到舆情波动影响。假如有人预先卖空相关股票,再策动谣言引发股价下跌,就能从中获利(所谓“谣言逼空”手法)。事实上,A股市场上曾出现自媒体造谣导致上市公司股价暴跌的案例yinsfinance.com。例如2022年长春高新遭遇谣言股价重挫,监管调查发现多家自媒体为博流量不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严重扰乱证券市场yinsfinance.com。类似案例提示我们,金融大鳄或灰产团伙可能隐身于网络谣言之后,视其为牟利工具。再者,不排除竞争企业策动黑公关的可能。食品行业过去就有过互相抹黑的恶性事件,比如某品牌水企拒绝与媒体合作后遭连续19篇负面报道攻击、水源造假finance.sina.cnfinance.sina.cn。那些报道被证实多为有偿新闻敲诈,属于恶意竞争行为finance.sina.cn。当下,在自媒体发达的环境中,“有偿黑稿”“舆情敲诈”更具隐蔽性和杀伤力。公安机关近期披露的一些案例显示,不法分子运营自媒体账号,搜集企业负面并加工夸大,然后发文施压企业“花钱删帖”,典型的网络敲诈勒索cj.sina.com.cncj.sina.com.cn。这类黑公关往往瞄准知名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关键节点(如上市、融资期)散布不实负面消息获取不义之财cj.sina.com.cn。杭州余杭这起截图谣言虽然动机尚不明朗,但不排除有人趁当地事件之机打击相关企业声誉,从而为竞争方谋利。对此,相关部门应顺藤摸瓜,深挖造谣传谣者背后的利益链条:若涉及商业恶性竞争甚至境外资助的违法活动,必须依法严惩,震慑不法之徒。

综上,网络谣言绝不仅是简单的信息真伪问题,更可能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动机。在分析和治理谣言时,我们要有“谣言意识形态战”“谣言产业链”的警觉,既关注表面的传播,也抽丝剥茧透视背后的利益格局。只有洞悉谣言背后可能的黑手,我们才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将其连根拔起。对于本案而言,应在警方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斟酌是否存在跨境策动、商业博弈的因素。如果有,就需多部门协同配合,加大国际网络合作和市场监管执法力度,斩断境外谣言渗透渠道和黑公关利益链,为公众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主动构筑信息防线的策略建议

此次“水源风险截图”事件暴露出新型谣言传播的危害和公众认知上的短板,也为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建立起主动防御型的信息安全防线,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类似的图文深伪谣言。基于前文分析的传播规律和成因,下文从六个方面提出完善策略建议:

1. 信息公开透明,填补认知真空。

正如“谣言止于公开”这句老话所揭示的,增强信息透明度是防谣破谣的治本之策。对于涉及民生的突发事件,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详尽说明情况和应对措施,避免公众因缺乏消息而恐慌猜疑。具体可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快速发布机制:比如在自来水异味事故中,及时公布水质监测数据、受影响范围、应急进展等,主动占领舆论制高点piyao.org.cn。同时,要注重发布内容的通俗易懂统一权威:既不能各部门各说一套让公众无所适从,也不能官话连篇缺乏实质信息piyao.org.cn。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把问题说明白、把处置措施交代清楚,以真诚态度争取公众理解信任。实践证明,当权威信息及时充分供给时,谣言往往无机可乘piyao.org.cn。此外,平时也应加强行业科普和信息披露,例如向社会介绍饮用水生产企业的水源和质检流程、官方饮用水卫生标准等,让公众对正规企业更有信心、对谣言更有判断力。总之,打造“透明政府”和“阳光企业”,让谣言无滋生土壤。

2. 建立舆情快反与协同辟谣机制

在社交媒体时代,谣言传播速度极快,倒逼我们必须构建7×24小时的舆情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mps.gov.cn。地方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应紧密协作,配备专业队伍和技术手段,对网络谣言实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一旦发现类似本案的谣言苗头(例如微信群中开始传播异常截图),就应迅速介入:网信部门协调平台限制谣言扩散,公安网警线上发声辟谣并展开溯源调查,宣传部门组织主流媒体释疑,多管齐下在最短时间内挤压谣言生存空间cj.sina.com.cnmps.gov.cn。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席的谣言应急处置机制piyao.org.cn:定期会商舆情热点,开展跨部门联合演练,提高应对协同效率。一旦重大谣言出现,能够迅速启动态势研判和信息发布“扁平化”流程,在数小时内形成权威辟谣声浪压制谣言。例如由警方、权威媒体同步发布“XXX纯属谣言”的信息,高频率、多平台推送,使大众在第一时间获取辟谣结论。此外,各相关企事业单位也应纳入协同网络,一旦牵涉本行业谣言能立即响应澄清。唯有上下联动、横向协作,才能织就一张覆盖全网的辟谣快反之网,将谣言扼杀在萌芽阶段。

3. 运用技术手段打造“深伪”预警模型。

面对愈发高明的图文Deepfake谣言,必须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首先,可依托大数据建立谣言特征库和预警模型dangxiao.ha.cnmps.gov.cn。收集历年来网络谣言的数据,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特征,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分类模型,自动识别疑似谣言内容。例如,通过比对信息来源唯一性(谣言往往只有单一来源)piyao.org.cn传播路径异常性(突然集中在某地某群爆发)等特征,及时捕捉潜在谣言信号piyao.org.cn。其次,加强AI鉴伪技术攻关,对图像、音频视频的深度合成进行检测。如利用区块链溯源验证官方文件图片真伪,或研发检测算法发现换脸、P图痕迹。一些科研团队和企业已经在开发Deepfake检测工具,我们应将其应用于内容风控,对平台上传的图片视频进行自动鉴定和标注。再者,建立全国统一的辟谣数据平台piyao.org.cn:打通各大社交平台和媒体的谣言数据,形成权威谣言数据库黑名单。一旦某条信息在一平台被证实为谣言,可迅速同步全网屏蔽拦截,防止重复传播。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实现谣言治理关口前置piyao.org.cn——在谣言未成燎原之前就感知并处置,将极大降低其社会危害。可以说,技术赋能将是未来治谣的重要方向:我们需要构建起“数据感知+算法识别+自动预警”的智能防谣体系,让谣言在大数据天罗地网中无所遁形。

4. 打造多元共治的辟谣格局。

网络谣言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而不能仅靠政府单打独斗piyao.org.cn。首先,压实网络平台责任。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工具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社区规则,对恶意造谣账号加大惩戒力度(如降低信用评分、限制传播功能等)piyao.org.cn。平台应与政府联手建立谣言发现与联动处理机制,遇重大谣言迅速提供数据协查、限制传播范围。其次,发挥专家学者和权威机构作用。针对复杂专业领域谣言(如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可组织业内专家通过媒体解疑释惑,以科学权威的声音戳穿谣言谬误。同时,鼓励行业协会、第三方辟谣平台参与,共建“五位一体”的辟谣联盟piyao.org.cn:政府部门、媒体平台、科技企业、专业机构、高校智库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例如,借助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权威渠道发布统一辟谣信息,增强公信力。另外,在基层社区层面,也可发动群众自治力量。如建立社区辟谣志愿者队伍,利用微信群、居委广播等及时向老人等易感人群传达官方信息,遏制谣言下沉传播。通过全链条、多层级的协同治理,实现对谣言的社会化综合治理piyao.org.cn。让谣言治理不再是政府在喊“别信”,而是全社会形成共识“一起不信、不传”,营造“谣言止于智者、止于众人”的良好氛围。

5. 强化法律震慑和追责力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造谣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形成威慑效应。目前我国已出台《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修正案(十一)》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等,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公安机关应对本案这样的恶意造谣行为坚决依法查处,无论涉及个人还是机构、无论在境内境外,都要追查到底stcn.comfinance.sina.com.cn。尤其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者,应以寻衅滋事罪或损害商品声誉罪予以刑事打击,让谣言制造者承担牢狱之苦。同时,对一般传播谣言者,也应视情节给予警示乃至行政处罚,决不能听任其以“信了就转发”作借口开脱。对于组织策划、有偿造谣的“黑公关”公司、营销号,更要重拳整治。通过典型案例公示曝光,起到震慑一批、教育大众的作用。与此同时,完善司法救济渠道,受谣言侵害的企业个人可以依法提起名誉权诉讼或索赔,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yinsfinance.com。只有让造谣传谣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谣言频发。反之,如果造谣成本低廉、处罚偏轻,谣言生态就难以根除。在加大打击的同时,也要健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网民举报谣言线索m.eefung.com,形成全社会监督网络。此外,针对AI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需完善立法细则,明确禁止利用生成式AI制作传播虚假信息,对相关平台和使用者落实“标识义务”和追责机制kwm.comauthme.com。总之,以法治手段织密惩戒之网,使网络空间的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方能有效净化风气。

6. 提升全民媒介素养与心理免疫。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提升广大民众自身的信息素养理性心态。全民信息免疫力是抵御谣言最深厚的土壤。政府、教育机构和媒体应联手开展常态化的防谣科普媒介素养教育piyao.org.cn。例如,通过公益宣传、校园课程、社区讲座等形式,教会公众鉴别谣言的技巧:如“一看二想三求证”,即来源和证据、逻辑是否合理、求证权威机构说法等。针对老年人等易感群体,可用接地气语言反复讲解网络诈骗和谣言案例,提高他们的警觉性piyao.org.cn。同时,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有效,避免生硬灌输。可借助漫画、短视频等生动形式寓教于乐,让人们乐于接受heredlift.comheredlift.com。此外,还应倡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遇事不慌、不偏听偏信,多存质疑之心,遇到刺激性信息先冷静一夜再判断。社会可以发起“不信谣不传谣,从我做起”的全民行动,鼓励大家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heredlift.comheredlift.com。特别要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提醒公众谣言往往利用人性弱点,希望大家遇到劲爆消息时先问问自己“这是否在挑动我的情绪”。媒体也要多传播正面理性声音,平衡舆论情绪,避免让负面情绪主导舆论场。通过持之以恒的素养培育,让理性思辨深入人心,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谣言的“免疫细胞”。当整体社会具备了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谣言病毒再肆虐,亦难逃宿主集体免疫的命运。

结语:重建理性风险感知,提升全民信息免疫力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古训在新时代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情绪驱动型图文谣言的传播显示出,在风险事件中重建理性、增强免疫的紧迫性。要遏制此类“深伪”谣言对社会的侵扰,一方面需要我们构筑起坚固的技术、制度防线,从信息公开到快速辟谣,从法律打击到协同治理,多措并举织密谣言“防火墙”。另一方面,更需要久久为功地培育成熟理性的公民心态:使公众在风险来临时,能够冷静思考、科学判断,不轻易被恐慌裹挟;在网络空间中,能对各类夺人眼球的信息多一分辨别与质疑,不做情绪的奴隶。正如专家所言,谣言治理归根结底也是对社会心理的治理piyao.org.cnpiyao.org.cn——只有当大多数人都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稳定的风险感知能力,谣言才失去了大行其道的土壤。

换言之,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信息时代的受众,更是谣言防线上的“哨兵”。提升全民的信息免疫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提供透明可信的信息环境,媒体营造理性建设的舆论氛围,教育培养独立思考的公民品格。而每位网民也应从自身做起,谨记“不信谣、不传谣”的原则。在面对耸动传闻时,多问几个“真的吗”,多等等权威核实,而非人云亦云、盲目转发。只要理性和真相始终占据上风,再精妙的谣言“深伪”也终究无法欺骗所有人于长久。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对本次“水源风险截图”传播机制的深刻反思,我们应举一反三,不断完善风险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的体系,锻造一支对谣言反应敏捷、攻防兼备的信息“疫苗”。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加快补齐社会心理和制度治理的短板,夯实公众理性共识的基座。只有当全民皆为“智者”、谣言失其市场,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临危不乱、遇谣不慌。在充满挑战的舆论环境中,重建理性风险感知,厚植信息免疫力,正是确保国家社会安定和人民心态安宁的长久之道。相信在多方努力下,我们终能迎来一个谣言止于理性、真相赢得信任的清朗未来。

(作者:海客闲话,前方观察哨)

参考来源:

澎湃新闻. (2024, July 17). 杭州余杭自来水异味引关注,官方回应:与供水原水水体上浮有机物变化有关.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61664

浙江市场监管. (2024, July 19). 关于网传“祖名豆制品用水被污染”的情况说明. https://mp.weixin.qq.com/s/P0mr5Pzj6BTe1oXy-SJmiQ

杭州公安. (2024, July 18). 关于网传“某干部将粪水接入水路”的谣言的警情通报. https://mp.weixin.qq.com/s/ix5-mnG-kxN6nVOeV6evmg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2024, April 3). “AI造假”敲响信息安全警钟. https://mp.weixin.qq.com/s/YLfwlqt7NeCUMZhxFbPO4A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2024, July 18). 杭州自来水事件:多起网络谣言已被查实. https://www.piyao.org.cn/2024-07/18/c_1215850518.htm

网信中国. (2024, July 19). 关于加强AI深度合成信息治理的通知. https://www.cac.gov.cn/2024-07/19/c_1215851590.htm

财新网. (2022, March 20). 谣言逼空A股:谁在用假新闻操纵股价?https://finance.caixin.com/2022-03-20/101855204.html

环球时报. (2020, October 22). 矛头指向农夫山泉的系列报道,背后真相让人震惊.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3zTFzYxMJ7K

澎湃新闻评论. (2024, July 19). 舆情进入“表情包阶段”,请警惕舆论操控的技术升级.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67230

知识分子. (2023, June 30). 情绪与认知:谣言为何广泛传播?https://www.zhishifenzi.com/depth/depth/14182.html

观察者网. (2024, July 19). 农夫山泉回应“余杭生产基地用粪水”:造谣.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4_07_19_732451.shtml

警民直通车·浙江. (2024, July 19). 一图看懂“杭州余杭自来水谣言”背后造谣链条. https://mp.weixin.qq.com/s/CJoYTNC9aD2HdIGMMqxXoQ

人民公安报. (2024, July 19). 公安机关严查AI生成谣言:如何识别图文Deepfake?https://www.cpd.com.cn/n157/c102170/content_12345678.shtml

国家网信办. (2023, December 15). 关于加强“自媒体”账号管理的通知. http://www.cac.gov.cn/2023-12/15/c_1211208700.htm

北京市网络法治研究中心. (2023). 图文类深度伪造信息传播路径研究报告. http://www.bjinternetlaw.org.cn/reports/2023_deepfake_path.pdf

南方周末. (2024, March 22). 谣言经济链调查:黑公关、有偿删帖与恶意营销. https://www.infzm.com/contents/265342

新华每日电讯. (2023, November 10). 公共信任危机下的信息治理困境与突围. https://xhmdlt.xinhuanet.com/2023-11/10/c_1211165781.htm

半月谈. (2023, December). 谁在操控我们的情绪?——2023年舆情操控机制年度观察. https://www.banyuetan.org/t202312/20231227_800324.html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2024, April 25). 关于食品行业恶性竞争举报处理流程的通知. https://www.samr.gov.cn/zcjd/202404/t20240425_353084.html

平安杭州. (2024, July 20). 警方通报:恶意编造杭州水污染谣言的嫌疑人已被刑拘. https://mp.weixin.qq.com/s/ncLm6RM89u-Pg1NRGU42Tw

学爾時習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遠方来、不亦楽乎? 人不知爾不愠、不亦君子乎?

Share

发表回复

Post comment

CAPTCHAis initi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