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游戏制作人的”后中美关税战“生存指南(二)第二篇|沉默的冲击波:游戏行业如何卷入这场看不见的战争


引言|没有人点名游戏行业,但它已经首当其冲

从2024年末开始,中美之间相互宣布将对彼此商品加征125%的“对等关税”。大众关注点仍集中在能源、芯片、汽车、农产品等重工业领域,游戏行业几乎没有出现在任何官方文件、外交声明或媒体分析中。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正在悄然发生:

游戏制作所依赖的协作结构、技术工具、资源平台、内容通道、支付系统,正被系统性重构。

这不是一场“是否还能继续做下去”的表面危机,而是一种持续的、隐形的冲击波:它没有硝烟,但已改变地基。


一、第一重冲击:制作成本上升与工具链稳定性恶化

⦿ 硬件价格上扬

GPU、主板、便携工作站等与游戏开发相关的中高端硬件设备,自2024年10月以来出现两位数涨幅。即便部分产品规避关税通过第三国转运,汇率波动与渠道费用叠加也直接抬高了独立开发者的测试机、构建机成本。

⦿ 云端订阅服务出现风险警告

包括 GitHub Copilot、Perforce、Figma Pro、Unity Cloud Build 在内的多个服务商开始对中国区 IP 用户发出风险提示,部分服务提示“定价调整”“内容访问异常”或“支付验证升级”。

⦿ 国际版权素材平台调整政策

如 Artlist、AudioJungle、Envato 等平台,2025年初对大陆用户的授权范围进行了重新限制,尤其是“商用游戏二次发行”这一授权条款,出现区域性灰区。大量小团队难以确认是否还能合法使用现有音效、美术资源。


二、第二重冲击:平台结构分裂与开发接口地域化

⦿ Unity/Unreal 工具链的“非官方分区”

Unity 中国版本与国际版插件库分歧加剧。部分插件仅支持海外 SDK,造成国内团队与海外协作团队使用版本不兼容,Unity Package 管理器连接频繁中断,更新失败率上升。

Unreal Engine 也出现 Epic Games Launcher 更新不同步、Marketplace 商用资产接口异常等问题。在 GitHub 下载 UE 源码过程中,多数国内用户需依赖第三方中转节点。

⦿ Steam 平台行为“内外有别”

Steam 国区客户端近年来频繁出现:

  • 商店推荐与国际版内容错位;
  • 评论展示规则分离;
  • 提款周期延长(部分开发者报告超45日未到账);
  • 成本结算中间流程不透明(特别是涉及港币、美元路径时)。

虽然无官方说明,但多个开发者报告显示,Steam 内部对中国独立团队的风控标准已较2022年明显收紧。Steam提款延迟(超45日未到账)、Unity订阅失败、海外素材平台限购等事件已非个案。一位独立开发者指出,“项目开发计划里必须提前预留两个月‘跨境结算缓冲期’,否则一旦断资金,整个项目就要卡死。”

⦿ 跨境协作链路碎裂

多个团队反馈,来自马来西亚、乌克兰、东南亚等国家的外包服务供应商在合同签署、付款验收环节频繁遇到KYC审核延迟、支付路径被拒、VPN连接失稳等问题,导致协作周期拉长或直接中止。

协作关系原本依赖信任和习惯,如今却越来越依赖“能不能成功转账”。


三、第三重冲击:表达空间结构性收缩,语义策略被迫自我规训

⦿ 无红线,但有“默认风险模型”

“民间信仰”“历史架空”“边境设定”“多族共治”——这些曾在独立游戏中常见的设定,如今不再显性违禁,却频频遭遇审批停滞、平台降权、社区举报。算法、审核、舆论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内容过滤器

没有谁说你不可以讲这些,只是你一讲,这个游戏就很可能“出不来”。

⦿ 审核标准口径模糊但倾向收紧

以 TapTap、App Store、Bilibili 等平台为例,游戏审核中出现对以下题材进行拖延或反复“建议修改”:

  • 含港台制作团队但无明确身份声明,表述不正确;
  • 世界观设定含“非官方边界争议”(九段线,台湾省分颜色标示,藏南地区等);
  • 剧情含“分裂政体”“极端意识崇拜”“历史虚无化倾向”内容。

⦿ 多语言版本成潜在误雷

Steam原有的多语机制正被“语义对照检查”制度化。多个开发者因中英文版本描述不一致(尤其涉及敏感词汇过滤、剧情暗示)而被用户举报或平台警告,下架案例正在上升。

你原本以为多语言是扩张传播,如今,它反而成了一个要命的校验器。


四、平台政治学浮出水面:治理逻辑“国家化”、风险管理“去人性化”

如果说前两章讲的是“看得见的损耗”,那么这章讲的是“看不见的角色转换”。

过去,平台是商业中介。今天,它越来越像是国家文化边界的维护者

⦿ 账户与行为被“国籍标签化”

Unity Pro用户发现,项目页面被后台系统标记为“Limited API Eligible”;GitHub高敏项目访问提示需验证IP归属;Stripe、Payoneer支付账户被系统默认设定为“中等风险”。

开发者不再是“使用者”,而是“被系统定位的主体”。

⦿ 推荐算法嵌入合规优先模型

推荐系统正在“预判内容敏感度”,将风险内容算法性降权。你不知道触发了什么关键词,作品就被“冷处理”。

不再是市场决定推荐,而是风险模型决定谁被看见。

⦿ 内容定区成为新规则

Steam分区内容不再同步,App Store上架策略分区并轨,Unity引擎工具链分地域更新。平台本身的运营逻辑开始“国家边界化”,你所在的国家决定了你能使用什么、能发布什么。

平台不是变了,而是它终于显出了本来的样子。



五、全球门正在转向:挑战之外,还有机会?

这一年多的变化确实令人疲惫。很多开发者说:“感觉哪里都在收紧,做什么都可能踩雷。”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结构剧烈变动的同时,一些新的机会也正在显现——不是谁放你一条生路,而是旧路径断裂的同时,新的路径也在摸索中自然生成。

不是“雨过天晴”,也不是“涅槃重生”。
只是事情没有完全朝一个方向走。

在“游戏行业被迫脱钩”的另一侧,我们也看到了某些趋势:AI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非西方叙事获得更多关注,全球玩家结构出现分化,主流平台开始侧重本地文化内容。

下面是我们在当前阶段观察到的几组典型“新机会”与“旧难题”:

🌐 当前阶段的全球性机遇

机遇点解释
AI生产力释放制作效率大幅提升,小团队可完成中型项目,剧情设计、角色生成、美术资源大量自动化。
非西方叙事走红玩家对“西方中心化视角”审美疲劳,《黑神话》《原神》《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东方叙事爆发。
全球南方玩家增长印度、东南亚、中东、非洲的智能机玩家正在成为新蓝海,文化立场更加多元开放。
新一代跨平台工具成熟Unity、Unreal、Godot+区块链+云平台,为“全球同步创作”提供基础设施。
“文化主权”拉高本土内容优先级各国政府扶持本土游戏产业,中国、土耳其、伊朗等都有不同程度“文化内建”倾向。

与此同时,这些机遇伴随而来的挑战总结如下:

🔥 面临的主要挑战(尤其针对中国/非美语系独立开发者)

挑战内容
内容审查不确定性加剧中美欧日监管逻辑不同,题材一不小心就踩雷(如“宗教”、“政治寓言”、“性别议题”)。
多语种/文化适配成本高文本翻译只是冰山一角,关键是世界观、价值观、角色设定是否能“跨文化接受”。
平台政策波动频繁Steam、App Store、Epic、TapTap每年都有政策变更,分发策略需高度动态调整。
融资渠道地域化投资机构偏好本土项目、AI概念泛滥、融资逻辑更偏向“技术资本”而非“内容创新”。
审美壁垒上升欧美、日本、韩国、中国形成各自独立审美体系,全球统一大作难以诞生,取而代之是“文化碎片型爆款”(如《Paper Please》)。

我们不是为了安慰自己才去看机会,而是要明确一点:

挑战不是全部,视野决定策略。

只有看到机会还存在,判断才不至于失衡,决策才不会只围绕“规避风险”打转,而能真正回到“重新建构可表达系统”这条主线上来。

收束|我们不是被打击的对象,但我们在风暴之中

游戏行业不是这场战争的核心目标,甚至从未被正式点名。但作为一套依赖全球工具、资源、平台、表达语义的复杂系统,它成为了这场地缘政治重构中受影响最深、最早、最碎片化的行业之一。

我们没有被打,但每一次规则变化、服务异常、支付延迟、内容降权,都是一次微弱而真实的“结构性暴力”

这一系列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制造恐慌,也不是寻找敌人,而是:

试图建立一套现实叙述结构,让还在开发的你,知道自己并非孤身受创,也知道哪些裂缝是真的,哪些可能是转折。


🚩 预告第三篇|《在夹缝中绽放:中文独立游戏人的困局、生机与抵抗结构》

第三篇将不再讨论结构,而是转向开发者自身。我们将尝试回答一个更具体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系统逐步收紧的时代,那些还在写、还在发、还在讲的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因为那不是策略,那是反抗。

学爾時習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遠方来、不亦楽乎? 人不知爾不愠、不亦君子乎?

Share

发表回复

Post comment

CAPTCHAis initia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