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游戏制作人的”后中美关税战“生存指南(一)第一篇|战火再燃:中美关税战的来龙去脉与当前态势



🧭 引言:没有人是局外人

“你不去找政治,政治会来找你。”
这句警语并非虚构,它在2025年的春天被再次验证。

关税战,本是贸易手段,但它的目标不只是商品清单,而是制度模型的优劣试验场。数字文化产业从未被直接点名,却早已被隐含卷入——这不仅是一场税率上的拉锯,更是叙事权、技术路径、文化输出、制度合法性的角力场。
对于游戏创作者而言,关税战不是你屏幕外的地缘新闻,而是通往未来每一个创作动作都会被解读、定位、过滤、反制的时代之入口。

这篇文章,将不是对“关税”的技术性分析,而是一次政治经济结构的再梳理:让我们看清冲突的根源、演进的节奏、逻辑的变异,以及我们为何不可能独善其身。


一、起源分析:从结构性失衡到战略性对撞

1.1 2018年:第一枪打响,打在“价值链”上

中美贸易战的起点,是2018年3月。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窃取知识产权”为由,宣布对价值5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25%关税。
随即中国反制,双方进入“你加我就加”的税率竞赛周期。

这一轮冲突虽然以“公平贸易”为表面话术,但本质是美国试图阻止中国在高科技产业“弯道超车”。尤其是《2025中国制造》计划的公布,引发美国对“核心技术脱钩”的战术焦虑。
从那一刻起,中美之间的对抗,就不再是产业竞争,而是制度演化路线冲突

1.2 2019–2020:第一阶段协议,是“阶段性冻结”,不是解决

2020年1月15日,双方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大规模采购美国产品,美方暂缓部分加税。但这份协议本质是时间换空间的缓兵之计

  • 中国没有根本改变对国企支持与技术战略主导;
  • 美国也没有停止“实体清单”与出口管制的累加;
  • 关税虽然暂停,但技术脱钩、投资收缩、金融甄别悄然展开

这一时期,华为、字节跳动、中芯国际、寒武纪等科技企业遭遇系统性打压,数字平台被视为信息战与数据主权的风险源。游戏尚未成为表层对象,但审查趋严、审批冻结、支付受限已悄然形成软围栏

1.3 2023–2025:产业链断裂→关税回潮→文明体系脱耦

在2023年后,随着全球制造转向印度/越南,美元加息周期结束,拜登政府重新聚焦“以盟制华”,联合日本、欧盟围绕AI与半导体发起新的出口管控。
中国则开始推动“内循环”深化,明确提出“底层科技自主可控、文化语境内生自洽”。

此时,关税不仅回归,而且进一步政治化。2025年4月,美方率先宣布将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提高至125%,完全抛弃了WTO框架下的“最惠国待遇”逻辑。
中方随后反制,于4月12日将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由84%提高至125%。

此举标志着——

中美关税战进入了“去经济理性阶段”,进入了“制度文明冲突常态化”阶段。


二、当前态势(截至2025年4月12日):两败俱伤的起点,不是终点

当前已开辟的主要战场(2025年初版·高精地图)

战场类型战线范围特征关键词
关税与贸易货物关税、反补贴调查、进口限制加税、报复、WTO投诉
科技与芯片半导体设备、EDA软件、5G、AI芯片出口技术封锁、清单限制、国产替代
金融与货币投资审查、美元结算系统、金融脱钩BRICS替代SWIFT、人民币国际化
互联网平台TikTok、微信、谷歌、Meta、App Store安全审查、数据主权、内容审查
文化与游戏影视、游戏、动漫、社交平台内容舆论战、审美战、IP博弈
教育与学术高校科研合作、学术期刊、留学生签证脱钩、审查、人才流动壁垒
军事与太空南海、台海、认知战、太空竞赛威慑、军演、意识形态对抗
人工智能治理AI法规、AI武器伦理、生成内容安全模型封锁、规则主导权争夺
全球治理博弈联合国、WTO、WHO、全球南方国家拉拢制度输出、阵营分裂、代言人竞夺

2.1 关税数字跃升,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 美方加税125%,中国反制对美商品征收同等税率,意味着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互相切断市场通道
  • 实际上早在84%时,中美企业就已通过香港、中转国、绕道采购规避税负,此次加码更像是外交信号宣誓,而非经济工具

2.2 市场反应与经济波动:全球风险外溢

  • 美元汇率下跌,国债收益率上升,美股短线剧烈震荡
  • 中国A股则因“内循环”预期利好出现短期上涨,但科技板块受外部合作中止冲击加剧波动
  • 农产品、半导体、消费电子等产业成为“第一波阵亡者”:
    • 美国农民失去中国市场;
    • 中国中小科技厂商采购链中断,支付链不稳定,国际融资收紧;
    • 游戏、视频、动漫等数字文化产品“出海能力”显著受限。

2.3 舆论氛围:强硬语言进入政策语言,表达形态也在转变

  • 中方公告中出现“数字游戏”“世界经济笑话”“关税没有意义”等非正式政治语体,显露出更自信也更直白的表达方式;
  • 美方则以“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打击威胁性技术扩散”为理由掩盖其贸易保护主义本质;
  • 这一语言转变意味着:游戏与文化表达的“战略外衣”正在被国家系统重新编织

三、大国逻辑与制度路径的分流趋势

3.1 美国:从贸易制衡走向系统规训

拜登政府虽然延续民主党的“多边合作”姿态,但实质上是在构建全球性的“制度阵营化”体系

  • 设立“民主科技联盟”,围堵中国产AI、半导体、云平台;
  • 联合日本、荷兰打压先进制造设备出口;
  • 加大对境外投资审查,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初创公司/平台生态。
via 信源 美国对华“科技战”有哪三大新动向?| 人大重阳网

对于文化产品的控制,虽无明面政策,但平台算法、收款渠道、用户数据控制已构成事实上的“文化封锁圈”

3.2 中国:“内循环”不是口号,是生存策略

中国的应对不是报复性扩大出口,而是:

  • 推进高端制造国产替代;
  • 鼓励平台本地化(如Steam中国版、Unity中国化);
  • 审查机制系统化、话语权再政治化。

游戏行业的审批机制逐渐与“国家安全体系”挂钩——不再只是防沉迷、保护未成年,而是“文化安全”“表达纪律”“话语自主”的系统工程

3.3 游戏行业为何被顺带“击中”?因为它从不是边缘文化

  • 游戏是叙事系统,是制度合法性模拟的工具;
  • 是数据收集平台,是平台算法的前沿训练场;
  • 是审查最敏感的语境:语言+图像+行为+象征物四位一体。

所以:

它不是附带损伤,它是“最不可控但又最有感染力”的表达形式,必须“控制”或“重构”。


🧠 总结:关税是火线,游戏是火线上的微观断点

  • 中美关税战并非行业问题,而是全球“技术秩序 + 意识形态结构 + 表达主权”的一场重组博弈;
  • 游戏行业虽然表面“未被点名”,但其所依赖的工具、平台、支付、协作、语义空间,正在系统性遭受钳制;
  • 这意味着:开发者不再拥有“中立的全球化位置”,也不再能“技术无关政治”地进行创作

🚩 预告下一篇:

第二篇《沉默的冲击波:游戏行业如何卷入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将继续深入剖析游戏开发者如何在这场冷战升级的逻辑中被“重分类”、“重组装”、“重审核”,并试图给出一份危机地图与未来预测模型。


学爾時習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遠方来、不亦楽乎? 人不知爾不愠、不亦君子乎?

Share

发表回复

Post comment

CAPTCHAis initialing...